欢迎访问邹平人才网!

13:05

您当前的位置:
邹平概况
发布时间:2009-06-30     浏览次数:14857

邹平县地处鲁中泰沂山区与鲁北平原的叠交地带,南依胶济铁路,北濒黄河,东接淄博市,西邻济南市,济青高速公路横穿县境。全县辖13个镇,3个街道办事处,858个行政村,版图面积1252平方公里,耕地107万亩,人口68.6万。

  邹平县历史悠久,文化源远流长。夏朝立邹侯国。西汉置县,古称梁邹,是历史上有名的齐鲁上九县之一。


  境内已发现史前文化遗址80多处,包括大汶口文化、龙山文化、夏文化、商周文化、秦汉文化五个系列。1991年,在长山镇丁公村发现的属龙山文化的古城遗址,名列199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,在该遗址挖掘出丁公陶片文字,初步认定早于甲骨文800年。邹平人杰地灵,古往今来群贤辈出。秦末伏生传《尚书》名闻天下,晚唐段成式《酉阳杂俎》播芳四海,五代田敏删定《书仪》、校刊《九经》,清代张实居寄情山水,独领诗坛。北宋政治家、文学家范仲淹在邹平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,后成为一代名相,其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襟怀为后世所颂扬。本世纪三十年代末,著名学者梁漱溟先生在邹平创办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,进行了七年的乡村建设试验活动,闻名海内外。


  现代著名教育学家、诗人李广田,语言学家郭在贻都是这一方热土的骄子。邹平人民勤劳勇敢,富有光荣革命传统。长白山上王薄点燃了隋末农民起义的烽火,清河平原奔腾过捻军呼啸的战马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,邹平人民为保家卫国做出了突出贡献,仅抗战中就有1317名邹长子弟为国捐躯,黑铁山起义、“红色走廊”长八区成为抗日战争史上的光辉篇章。


  邹平县自然条件优越,资源丰富。历史上被推为全省三大富庶地区之一。县境内有大小山头300余座,南部长白山脉重峦叠嶂,绵延数十里,有“泰山副岳”之称。山间树木葱茏,百草丰茂,为县内林果业、畜牧业和旅游业的重点开发区。土特产品主要有张高水杏、龙眼葡萄、柿子、山楂、软枣、香椿和黑山羊。山区景色宜人,每至春和景明,山间桃杏播芳,百鸟争鸣,泉水流溢,古木蔽日。全县有鹤伴山国家级森林公园、丁公遗址、范仲淹读书洞、梁漱溟墓等八十余处旅游景点。


  邹平水土资源稳定。境内河流众多,有黄河、小清河、杏花河、孝妇河等20余脉,其中黄河、小清河分别流经县境22公里、45公里,井灌历史悠久,河灌发展迅速,水利条件优越。县境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,四季分明,年平均气温13℃,雨量适中,年均降水616mm,光照充足,年日照时数2620小时,无霜期长达193天,农业生产条件有利。北部平原,地势平坦,土质肥沃,为县内重要的粮棉油菜生产基地。境内矿产资源丰富。铜、金、银、钼、硫及花岗石、麦饭石、矿泉水等蕴藏量巨大。其中铜矿石储量6415万吨,金矿石储量1575万吨,花岗石储量20亿立方米。邹平铜矿所产矿石品位高达4.6%,有“江北第一矿”之称。优质花岗石“邹平黑”,世界罕见。碧云洞矿泉水含多种微量元素,得天独厚,多次获国际金奖,为人民大会堂国宴专用产品。

  邹平县经济及社会事业发展迅速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,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,邹平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,坚持“一个中心、两个基本点”的基本路线,自力更生,艰苦创业,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都保持了持续、快速、健康发展。先后被国家列为商品粮生产、出口基地,畜牧生产基地和创汇农业示范区,棉花生产跻身全国百强县行列,曾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和水利科技先进县,省级卫生县城,省级体育、文化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、省级村镇建设先进单位,全省小城镇建设试点县,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、全国科普先进县、全国两基达标县。2002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84.1亿元,工农业总产值150亿元,财政总收入7.3亿元,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.23亿元(新口径),地方财政收入位于山东省第24位。


  农业基础雄厚,农村经济全面发展。截止2002年,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120万千瓦,机械作业面积平均达到60万亩。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,北部平原坚持引蓄节排补并举,河井库塘闸结合,旱涝碱荒污综合治理和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;南部山区坚持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治理,农业基础条件不断完善。截止2002年,全县总灌溉面积99.5万亩,有效灌溉面积88.8万亩。全县建立健全了农机作业、农技指导、农田水利、物资购销四大服务体系,实现了种植业上的“五统一”。是山东省第一个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。农业连年丰收,2002年粮食总产58万吨,棉花总产202万吨。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,畜牧、林果、蔬菜三大基地建设形成规模。2002年畜牧业产值7.56亿元,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%,蔬菜面积26万亩,粮经作物种植比例达到1:1。农业龙头企业建设步伐加快,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53家,年加工棉花400万担,玉米50万吨,大豆100万吨,牛奶3.2万吨,蔬菜5000吨。孙镇活牛交易、长山不锈钢批发、生猪交易、好生金河家具批发、焦桥禽蛋批发5个大型交易市场不断建设完善。是鲁北最大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,中国北方最大的禽蛋集散地,全国最大的优质水杏基地。1998年通过省小康县验收。

  工业潜力巨大,工业经济发展迅猛。全县限额以上工业企业118家,其中魏桥纺织集团、电力集团、西王集团、亚视集团四大企业骨干作用明显。全县基本形成了纺织、食品、冶金、建材、机械、化工、生物工程、农副产品深加工八大支柱产业。魏纺集团被确定为全省重点培育的24家大型骨干企业集团之一,“魏桥”牌棉纱、棉布被国家经贸委列入争创国际名牌产品计划,怡康玉米葡萄糖和亚视喷织大提花扩产被列入国债项目,10家企业成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。2002年,全县实现新口径工业总产值95.1亿元,利税12.8亿元,同比增长41.8%和27.8%。琥珀啤酒厂是山东省啤酒行业第一家获得质量认证的企业,2002年实现利税5885万元,跻身全国五百家最佳效益企业和全国啤酒行业十强。民营经济发展迅速,潜力巨大。全县共有民营企业1388家,2002年实现利税19.2亿元,年纳税额1.7亿元。现正开发建设4个县级工业(经济)园区、14个镇级经济园区。


  山东魏桥纺织集团亚洲规模第一

  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,投资环境良好。县城依山傍水,环境优美,拥有三星级宾馆,设施完备,生活方便,是省级卫生县城。农村面貌日新月异,为全省小城镇建设试点县。交通通讯四通八达。东距国际港口城市青岛250公里,西距济南国际机场60公里。县乡公路全部实现柏油化,实现村村通柏油路,公路通车里程1542公里。邮电通讯设备完备,通讯手段齐全,2000年建成电话县。电力供应充足,全网装机容量38.2万千伏安,年发电能力6.3亿千瓦时,年供电量可达5.2亿千瓦时,供热能力100万吨。为鲁西北地区第一个全国农村电气化县。市场体系建设日益完善,商品供应丰富,2002年末拥有各类市场125处,商业零售网点10391处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4亿元,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8.5%,全县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3亿元。


穿境而过的济青高速公路

省道庆淄路邹平—周村段


美国前总统卡特在邹平农村考察

  对外开放成绩显著,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。邹平县是全国第一个对美国学者开放的农村调查点。自1987年以来先后有200多名美国高级学者在这里进行蹲点式、多方位、连续性考察,使我县成为世界了解中国农村的窗口。l997年7月,美国前总统卡特对邹平县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考察访问,取得了圆满成功。外向型经济发展势头良好,目前全县共拥有三资企业60家。2002年,全县合同利用外资1.14亿美元,实际利用外资7100万美元,全县社会出口31.6亿元,其中自营出口2.8亿美元。

  邹平开发潜力巨大,发展前景广阔。到2007年,国内生产总值、工农业总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比2002年翻一番。即:国内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84.1亿元达到200亿元;财政总收入由7.3亿元达到18亿元,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由3.23亿元达到7.4亿元(新口径),固定资产五年累计投资达到200亿元;建成全国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和全省最大的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,创建“山水相映、城景交融、碧水绿洲”的优美的山水园林城市形象。在此基础上,再力争用五到十年的时间,使邹平经济形成工业优势突出、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开放型经济格局,把县城建设成占地50平方公里、居住人口达到30万左右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济南卫星城,向农业产业化、农村城镇化、城市现代化和工业信息化迈进。201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。邹平人民正按照这一宏伟目标,进一步解放思想,深化改革,扩大开放,负重奋进,艰苦创业,建设邹平美好的未来。

来源:邹平人才网